曾以“霧都”聞名于世的倫敦,經過上世紀后期大刀闊斧的環境治理后,終于摘掉了這個稱號,但進入21世紀,空氣質量惡化再度成為倫敦的一大隱患。當地的環保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目前遭遇的環境困局和英國有不少相似之處。4日,倫敦市政府環境政策高級顧問馬修·潘查茲向《環球時報》記者闡述了他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看法以及倫敦的百年經驗與教訓。
堅持目前的治污舉措很必要
環球時報:您怎么看中國當前的環境狀況和治理成果?
潘查茲:對于中國遭遇的霧霾天氣,我非常關注。中國的污染問題的確令人憂心,但至少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政府在開誠布公地與國民一起討論究竟該如何治理環境問題。最近這些年,中國的霧霾在向更多一二線乃至三線城市蔓延,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軌跡相吻合,可以說是各種基礎建設以及城市人為污染導致了目前的困局。
環球時報:您覺得中國的環保努力有針對性嗎?
潘查茲:中國政府近些年在想各種辦法解決污染問題,比如說對私家車數量的控制,鼓勵民眾更多乘坐公交,要求更多工廠企業采用更環保的生產運作方式等。雖然這些舉措可能無法短期見到成效,但堅持下去是絕對有必要的。
環球時報:最近幾年的嚴重污染是不是以往問題積累的爆發,對待環境問題該采取什么樣的思路?
潘查茲:我非常明白中國渴求繼續發展的心情,但如果發展的代價是在未來半個世紀或更短時間里失去寶貴的生存環境,那顯然應該重新考慮發展思路。中國遭遇的環境難題明顯是多年累積造成的結果,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相信同公眾的環保意識以及政府在發展與環境問題上的政策取舍有關系。
1952年到1953年的倫敦“毒霧事件”被認為是倫敦改變城市環境的歷史轉折點。面對1.2萬因污染而死去的同胞,英國政府意識到“現在到了要把火電站從城內搬走,要用稍微貴一些的電而不是便宜的煤炭做燃料的時候了”。其實早在1863年倫敦首度開通地鐵時,乘客們就從燒煤的牽引機車里聞到濃重且有毒的硫磺氣味。對于這樣顯而易見的環境弊端,英國的決策者卻用一個“拖”字來解決。這其中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但“佯裝不見”的態度最終讓幾代政府背上了環境治理不力的惡名。
中國能夠治理好環境
環球時報:去年北京“APEC藍”的出現是不是讓治霾相對樂觀?
潘查茲:在治理環境問題上,有一個坦誠的態度對于政府來說非常重要。“APEC藍”反映出中國對外賓們的禮遇,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想要治理好環境,絕對是能夠的,只是經濟代價短期看來有些沉重。
環球時報:治霾需從哪些方面入手?
潘查茲:環境治理的關鍵在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在治理霧霾問題上,首先應通過立法方式,嚴明國家態度,不給任何環境污染行為找到脫罪借口。中國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空氣污染防治法,但在執法力度上仍有不足之處。
公民也應樹立起健康的環保意識,消除為求短利而覺得在一些小事上做出污染環境的事情不值一提的想法。很多英國人現在主動騎自行車上班,而把汽車放在家中,只有在一家人共同出門時才會開車。這種看起來有些傻的做法,其實就是內心中有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意識。
中國的企業要樹立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我了解到中國一些企業面對政府的嚴厲責罰竟惘然不顧,依舊不愿關停污染源,導致國家的環保政策不能夠及時落實。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疆域廣闊的中國并不奇怪,但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任何錯誤行為都可能很快被披露,而缺乏社會道德的企業,相信最終也會被社會所遺棄。
輿論別停留在誰是誰非上
環球時報:英國的環境治理還能提供哪些借鑒?
潘查茲:倫敦目前的城市空氣環境保持得還算不錯,主要與長期監督機制有關。目前,英國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有5個依法設定的監測網和6個研究性監測網。全國共布設132個點位,其中城市點有105個,鄉村點有27個。監測指標包括PM2.5等6項指標。英國還普遍采用數學模型模擬的方法,模擬PM10等5個主要指標。一方面與大氣自動在線監測數據相互印證,另一方面對未設置自動監測的區域空氣質量進行估算。
環球時報:與污染有關的健康話題在英國引發過爭論嗎?普及環保知識以免普通人墮入誤區,是不是也很重要?
潘查茲: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非常大,尤其是對底層民眾。以倫敦為例,調查發現,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有1/4的受影響人群收入低于倫敦一般收入標準。在這些地區,40%-50%的兒童獲得的學校免費食品也有問題。這些都顯示出低收入家庭無奈地生活在環境質量差的區域,卻無力改變現狀。
根據倫敦智庫2012年公布的調查報告,英國每年有近3萬人死于各種城市污染,其中空氣污染導致的各種疾病甚至是死亡率最高。而在倫敦,近年來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死的人約有4000多,不僅位列全國城市之首,而且惡化程度逐年上升。
我認為,媒體宣傳不應該停留在誰是誰非上,而是要嘗試向公眾推廣更多環保理念。在英國媒體的宣傳之下,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注意不再頻繁購衣,甚至有很多人購買用回收再利用材料制作的衣服。根據英國環保組織的調查,一件全滌襯衫生命周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中,超過8成來自清洗和烘干。為節約能源,越來越多的英國家庭不僅特意將穿臟的衣服積攢夠了一次清洗,而且放棄購買家用烘干機,更多地利用晴天在戶外晾衣物。